type
status
Date
summary
slug
category
tags
icon
password

第一集

這是一個關於「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的談話。謝錦桂毓,一位在輔仁大學英文系和英文研究所教中國文學的教授,他的關注點包括如何閱讀文學作品(方法論)與中國人的性格特性(中國文化心理)。他認為,許多人不太了解自己,也不懂得如何欣賞文學作品,因此無法從閱讀中得到啟示。他認為透過學習文學,可以引導人們進入文學的世界,並了解文學鑑賞與自我認識之間的關係。
謝錦桂毓使用「用文學擦亮眼睛」來描述這種關係,他強調的不僅是傳遞一些文學知識,更是關注生命的課題。他認為所有的知識都只是生命的媒介,是為了服務於生命本身。他認為文學寫的就是「人生」,寫的就是人的內心世界。
然而,他也指出,我們的教育經驗中,學習的目的幾乎都是為了考試取得高分,這種功利思維和方式上的壓迫,傷害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失去了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的機會。他認為,傳統教育缺乏開放視野和啟蒙的動作,這抹煞了我們進入生命世界的機會。他主張,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閱讀作品,學會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與人連結,如何與世界連結。
  1. 謝錦桂毓(謝錦)與淑美共同進行對話形式的討論。
  1. 謝錦的背景在中文系,並在輔仁大學教授中國文學。
  1. 謝錦關注兩個主題:一是如何閱讀文學作品,二是中國文化心理。
  1. 謝錦現在的工作包括讀書、寫書,以及帶領「文學與生命覺醒」的讀書會。
  1. 本次對話的主題是「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
  1. 謝錦認為許多人不太認識自己,也不知如何欣賞文學作品。
  1. 透過學習文學,人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理解生命。
  1. 這次對話的重點包括:(1)從「用文學擦亮眼睛」來說明你可以從這門課中獲得什麼;(2)理解文學與自己的關係;(3)調整學習心態要注意什麼。
  1. 「用文學擦亮眼睛」的意思是使用文學來打開自己內心的視窗,進而認識自己。
  1. 文學寫的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觀照和探索自己的媒介。
  1. 學會看文學作品就是學習看懂人生,看懂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看懂人性,看懂世界。
  1. 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使我們在追求成績的過程中,錯失了學習的本質,也破壞了人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的機會。
  1. 傳統教育缺乏打開視窗和啟蒙的動作,這抹煞了我們進入生命世界的機會。
  1. 知識和我們的生命其實是一體的,但我們往往不知道。
  1. 謝錦認為面對這種現實,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只是事情的一個面向。
  1. 在這種處境下,讀文學和學習可以成為我們認識自己、理解生命的重要方式。
  1. 謝錦認為,文學寫的是「人生」,寫的是人的廣大無垠豐富無比的內心世界。
  1. 他指出,文學是一種媒介,能夠幫助我們探索和理解我們的內在世界。
  1. 他強調,透過文學鑑賞,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我們的生命。
  1. 他認為,掌握媒介、學會看文學作品,就是要學習看懂人生,看懂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看懂人性,看懂世界。

好的,我從該文稿整理出以下50條重點:
  1. 課程目的在於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
  1. 文學是擦亮眼睛認識自己的媒介
  1. 眼睛是靈魂之窗,需要擦亮才能看清
  1. 擦亮眼睛就是生命覺醒認識自己
  1. 文學寫的是人生和心理世界
  1. 閱讀文學是認識人性和世界的窗口
  1. 傳統教育把文學當工具,壓抑學習興趣
  1. 面對現狀,我們可以重新認回自己
  1. 強調學習方法,不是直接給知識
  1. 首先釐清文學與人的關係
  1. 然後探討文學的本質和迷思
  1. 再給文學下定義,找到文學之門
  1. 最后逐步進入文學世界認識自己
  1. 文學寫的是人的內心世界
  1. 學會看文學就是學會看人性世界
  1. 傳統教育把文學當工具使用
  1. 我們失去了生命覺醒的機會
  1. 知識與生命是一體的
  1. 我們可重新認回自己,這是創新
  1. 強調學習方法,不是給知識
  1. 首先理解文學與人的關係
  1. 然後探討文學的本質和迷思
  1. 再給文學下定義找尋文學之門
  1. 最後逐步進入文學世界
  1. 課程強調學習方法不是答案
  1. 學習需要脫離判斷立場的中性
  1. 不要找答案保持開放探索心態
  1. 不要找共鳴保持學習的主體性
  1. 評斷、找答案、找共鳴都妨礙學習
  1. 中性聆聽才能吸收新的資訊
  1. 信息可以有多種解讀,自己選擇
  1. 老師只是發聲器傳遞信息
  1. 學生要保持主體性和開放態度
  1. 透過例子指出文學鑑賞方法
  1. 目的在啟發學生的自學能力
  1. 知識指引學生進入生命世界
  1. 學是把不知道變成知道
  1. 習是將知道的內容反覆練習
  1. 學習需要建立新的神經連結
  1. 要放下判斷以中性心態學習
  1. 信息是多角度的,自己選擇解讀
  1. 別人觀點只是信息,不要被限制
  1. 保持開放探索之心才能真正學習
  1. 下一集討論文學的本質和迷思
  1. 文學寫的是人的內在世界
  1. 閱讀文學可認識人性與世界
  1. 傳統教育剝奪了生命覺醒機會
  1. 知識和生命是一體的
  1. 我們可以重新認回自己
  1. 透過文學之窗擦亮認識自我眼睛
本文討論如何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作者以「用文學擦亮眼睛」比喻此概念,眼睛是認識自我的窗口,需要擦亮才能看清。文學寫的是人生和內心世界,是認識人性和世界的媒介。但傳統教育把文學當工具,壓抑了學習興趣。作者主張重新認回自己,以文學的門徑方法來探索生命、提升視野。他引述筷子比喻,自己吃飯才有營養,不能被動接受他人觀點。學習需調整心態,脫離判斷,不刻意找答案或共鳴,保持開放。課程從釐清文學與人的關係出發,探討文學的本質和迷思,給文學下定義,再逐步進入文學世界。歷程重於結果,啟發學生動力。作者以對話方式進行,層層引導,目的在增強學生自學能力,透過文學之窗擦亮認識自我的眼睛。

第二集

本文討論了文學的定義和理解,並強調了思維方式的重要性。首先,作者認為中國文化中的「理論理性」不發達,我們不習慣分析和定義,這導致我們難以溝通和理解。然後,他們討論了「文學」一詞的含義如何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化,並指出「文學」一詞在今天的使用中有更狹窄的含義。最後,他們引入了「逆向思考」的概念,認為這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好的,我將整理上述文稿,歸納出50個重點並條列如下:
  1. 目的在釐清文學的迷思,找出文學的真正面目
  1. 釐清需要歷程,不是直接給答案
  1. 釐清能讓答案屬於自己,不是被動接受
  1. 文學寫的是人生和人的內心世界
  1. 我們不太認識文學,像不認識自己
  1. 問題在於「文學是什麼」,要釐清其本質
  1. 不能以文學的功能、作用來定義文學
  1. 不能以讀者的理解為準則判斷文學
  1. 不能以文字美不美來判斷文學
  1. 文學是用文字抒發思想感情的作品,接近本質
  1. 即使不知道文學是什麼,也能分辨什麼不是文學
  1. 人有思維的惰性,傾向省力保護自己
  1. 中國文化缺乏純粹理性,不習慣定義和分析
  1. 思維惰性和文化慣性造成迷思
  1. 要反覆檢視、辨析,才能釐清事物
  1. 學習需要訓練,學習違背思維慣性
  1. 痛苦讓人清醒,需要心態和勇氣面對
  1. 文學一詞在歷史上含義不同
  1. 文史哲內容相通,手法可通用,出發點不同
  1. 不可單就內容把史哲當作文學
  1. 逆向思考可以發現問題的盲點
  1. 逆向思考是質疑、批判的第一步
  1. 釐清需要開放、多角度的思考
  1. 思維習慣會限制我們認識自己
  1. 文學定義如果反過來不成立,表示定義不夠
  1. 不要把「不夠」當成「不對」
  1. 不夠只表示需要補充完善
  1. 不能因考試分數不高就否定自己
  1. 考試成績不代表個人好壞
  1. 文學定義缺少核心元素
  1. 能分辨示例才找出文學的核心
  1. 釐清需要理性思考,不能只靠感覺
  1. 學習需要中性聆聽,不預設立場
  1. 不要找共鳴,保持學習的主體性
  1. 不要找答案,答案會在過程中顯現
  1. 文本意義不固定,解讀可以再解讀
  1. 別人觀點只是信息,不應限制自己
  1. 學習需要開放、探索的心態
  1. 釐清迷思能找出文學的真面目
  1. 思維訓練是認識自我的必經歷程
  1. 文學賞析需正視認知上的困境
  1. 心態擺正才能領略文學世界
  1. 釐清過程重於結果,激發學習動力
  1. 以多角度檢視來發展思辨能力
  1. 不要被二元對立框限住思維
  1. 講師引導學生走出迷思,找尋文學
  1. 學生積極提問,共同探討文學本質
  1. 歷程重於答案,啟發學生主動學習
  1. 下集揭曉文學的真正定義
  1. 透過文學之窗,擦亮認識自我的眼睛
本文旨在釐清文學的迷思,找出文學的真正面目。講師認為,釐清文學需要一個歷程,答案會在過程中顯現出來。文學寫的是人生和內心世界,但思維惰性和文化慣性常使人對文學產生迷思。學習需要保持開放、探索的心態。重視釐清過程多於結果,才能激發學習動力。講師提出“逆向思考”的方法,即從不同角度檢視,可以發現思維的盲點。文學定義中缺少核心元素,需要進一步釐清。講師透過引導,讓學生走出迷思,共同找尋文學的真諦。期望學生能透過文學之窗,擦亮認識自我的眼睛。

本篇文章為一場深入探討「文學是什麼」的對話。謝錦和淑美兩位主角從各種迷思出發,進行思辨,試圖釐清文學的本質。他們認為,很多人對文學的誤解來自於對其本質的不理解,以及思維的惰性和慣性。透過問答形式,他們嘗試分辨出「文學不是什麼」,從而更接近「文學是什麼」。他們認為,文學是用文字抒發思想感情的作品,是用語文來紀錄、表述人類思想感情的作品。
文章中提到,人們往往將文學的功能、作用、讀者的評價等與文學的本質混淆。這些都是文學的一部分,但並不能定義文學的本質。文學的本質是用文字抒發思想感情的作品,這是一個必要條件。然而,文學的範疇並不僅僅限於「美」,也不是所有「讀得懂的」都是文學。
文章也強調了語言的問題。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時代,其意義是會變化的。例如,「文學」一詞在歷史上的含義是廣義的,指的是學術;而在現代,則是狹義的,指的是用文字來抒情表意的作品。
最後,文章對「文史哲不分家」的說法做出解釋。文、史、哲在內容上可能相通,表達的手法也可能通用。但他們的出發點和寫作的路徑是不同的。例如,司馬遷的《史記》雖然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其本質仍然是一部歷史著作。
  1. 文學是人生,寫的是生命無比深廣豐富的心理世界。
  1. 讀文學是擦亮自己眼睛,讀自己、讀生命、讀世界。
  1. 對於「文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常常有誤解和不明瞭。
  1. 我們往往直接尋求答案,但實際上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更重要。
  1. 透過學習過程,答案會自然地呈現出來。
  1. 文學的迷思源於我們並不真正理解文學是什麼。
  1. 對於「文學是什麼」的問題,我們常常無法完整地回答。
  1. 文學並非僅是對社會有責任的作品,也不僅僅是作者和讀者的溝通橋梁。
  1. 「文學是用文字抒發思想感情的作品」這個定義更接近文學的本質。
  1. 人的思維慣性和惰性常常阻礙我們理解文學的真正意義。
  1. 「文學」一詞的含義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化。
  1. 文學、歷史、哲學在內容上是相通的,但寫作的出發點不同。
  1. 例如,《史記》是一部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但本質上仍然是歷史著作。
  1. 我們需要釐清什麼是文學,這是一種學習,是經過辨析的真正學習。
  1. 我們需要理解文學是什麼,然後我們才能理解文學的功能和作用。
  1. 我們需要理解文學是什麼,然後我們才能分辨出什麼是文學,什麼不是文學。
  1. 我們需要理解文學是什麼,然後我們才能理解文學的美。
  1. 文學是用文字來抒情表意的,也就是用語文來紀錄、表述人類思想感情的作品。
  1. 文學並不只是文字寫得美的作品,而是用文字來抒情表意的作品。
  1. 文學是用文字來抒情表意的,也就是用語文來紀錄、表述人類思想感情的作品。